专栏:学习小结|李齐建:做学生健康成长路上的点灯人
做学生健康成长路上的点灯人
李齐建:设计艺术学院辅导员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深情地提出:教育教育是灵魂的唤醒,自由的生成;教育目的是培养“全人”,教育过程是“精神性交往”。《大学》开明宗义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仰望人类教育的思想,我们可以感受到教育的深邃和执着。每当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总会有一种振聋发聩的声音,引领着教育的发展。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是社会主义的中国在汲取前人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和期望。朴实的语言蕴含着国家最高领导的关心和思考。这是国家的情怀,也是全民的呼声。作为高校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深切感受到国家和社会寄予的厚望,深受鼓舞和激励。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都是普通而浪漫的逐梦人。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将我内心朴实的愿望升华为人生的梦想。作为辅导员,我要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讲话精神,增强责任意识,切实履行岗位职责,做学生健康成长的点灯人。
这个朴实而美丽的愿望,来自对大学校园的渴望,那种地老天荒的渴望和呼天抢地的渴求。那年我十五岁,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中考,县城最好的高中向我敞开了温暖的怀抱,对我来说那是一座神圣的殿堂,是通往人生梦想的金光大道。因为家庭的原因,我被迫选择了中师。十八岁,依然是人生最为青涩的岁月,我完成了中师的学业,回到了乡村小学,成为一名教师。教书的生活让我品尝着别样的人生,但对大学校园的殿堂依然充满着憧憬。当时国家的政策,依然残酷无情——在职教师不能参加高考、不能读大学。当时的我对大学校园望眼欲穿,希望能越过那道藩篱,成为大学殿堂中的一员。八年的等待与求索,我跋涉于人生的羊肠小道,在一个漫天飘雪的冬季,我参加了研究生入学考试,叩开大学校园那坚如磐石的大门,终于成为菁菁校园中的一员。
欣喜若狂!百般珍惜!在人才济济的校园,我如饥似渴,希望能抓住青春的尾巴,能够追上同龄人的脚步。“夙兴夜寐,糜有朝也。”一千多个日夜变得异常的短暂,转眼间迎来了忧伤而令人憧憬的毕业季。我随着毕业生的洪流四处飘荡,拿到了一家报社的offer,也收到了一张公务员的录用函。后来在一个美丽的城市遇到了一个美丽的学校——中国美术学院,成为宣传部的一员,找到人生的一片沃土。这里有活力四射的艺术学子,这里有美丽的山水校园。“近一点,再近一点。”走近年轻的学子,到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成了我最大心愿。2016年4月,我如愿以偿,成为一名辅导员,来到学生的最前线。在设计艺术学院我对接综合艺术系和设计艺术学系,参与300名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已经步入中年的我深知这些学生的背后是600位充满期待的父母和1000名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于辅导员工作我心怀憧憬,同时也心怀忐忑。这些90后的学子,异常聪慧,犹如可爱的天使,我能否走进他们的心理?年龄的差距能否成为交流的障碍?“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相信责任大于能力,决心用挚爱点亮一盏心灯,照亮学生的人生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珍惜韶华、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因为面对的是鲜活的学生,我在工作中看到的是学生灿烂笑容、听到的是学生的欢声笑语,能够第一时间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来到新的岗位,我一边笨拙地工作、一边努力地学习。了解国家和学校的政策,学习学生工作的方式方法。评奖选优、扶贫助困、创业就业、党团建设等工作,忙碌而充实。具体工作当中,我领会到的不仅仅是严谨而细微的国家政策,更能透过纸背看到党和国家对青年学生的大爱。“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爱是教育之本。“传播爱,用爱照亮学生的心灵”。我借助一切机会把党和国家的关爱传递到学生的心理,激发他们努力学习、反哺社会的决心。作为一个从贫困的乡村走出来的一员,我在求学的历程中就受到国家的资助(我一直到研究生毕业几乎没缴过学费),常常为国家对学生的关爱所感动。我在学生党员大会、班会、学生干部会议等场合常常用饱含感情的语言讲述我的感受、讲述国家的政策。不少的学生也被我打动、激励,甚至称我是个温暖的人。
“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亮一把火。”思政工作尤其需要满腔的热情。因为充满热情和鲜明的价值导向很多程序化的工作就会变成灿烂的珍珠,闪耀着理想的光芒。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和学生之间会产生了巨大的交流空间,我会抓住一切机会与学生交流,和他们交流当前形势,向学生讲述学校的历史,让他们感受到国家情怀和社会的期待。平时我尽力拓展与学生交流渠道,并根据学生特点广泛开展微信交流。因此,我也学生一样,成为“网络原住民”。学会了发放微信红包,学会了很多的网络用语。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我也对他们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在很多人看来,这些90后的学生从小就在蜜罐里长大,从头到脚都充满着幸福。其实他们是受到关爱最多的一代,也是压力最大的一代。最近我深入了解一些“后进生”的情况,了解到背后的原因:有的是对专业的误解,有的是身体的疾病,有的是有情绪的变化,有的是投身于另外的专业。这些都成了他们难言之隐,结果用消极逃避的方式应对自己的困境。他们知道父母为自己操碎了心,故意隐瞒父母,这时我觉得更有责任帮助学生在艰难的抉择中找到合适。因为有了朋友式的交流,我能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实际情况,也会根据情况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思想和实际的问题。其实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盏明灯,只是有的明亮如火,有的晦暗如海。作为思政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拂去学生心灵的灰尘、点亮他们的心灯。“传递正能量,传播好声音。”在新的工作中我还拿出了自己的“法宝”——充分运用宣传工作积累的经验,通过多种形式传播先进典型,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为此,我依托学院的微信平台,组织学生对优秀学生进行采访报道,一年来推出的典型报道有50余条,在学生中产生积极影响。
作为一个刚刚入行的辅导员,我觉得学生工作是一片广阔的海洋,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历练、研究。这里需要娴熟的技巧,需要宏观的视野,更需要深邃的思想。“有方向,在路上。”总书记讲话高屋建瓴、立意深远,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是我们做好思政工作的宝贵资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前面是美丽的曙光,脚下是深情的校园。作为教育园地的守望者,我将用激情和执着助推学生梦想,让他们走向艺术的远方。